手机端
当前位置:趣知网 > 文章 > 历史常识

【明朝?郑和】七下西洋的外交使者

时间:2020-12-04 01:25:21人气:作者:历史君

郑和(明洪武四年1371年—宣德八年1433年),本姓马,小字三保,云南昆阳(今晋宁昆阳镇)宝山乡知代村人,回族。中国明代航海家、外交家。

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,明朝军队进攻云南。马三保10岁,被掳入明营,被阉割成太监,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。

1385年开始,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,塞外、北平,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。战争,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,但也让他迅速成长。在他十六岁时,见到了当时的燕王,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,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,从此伴王左右。毫无疑问,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,并且从那时开始,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。在靖难之变中,马三保在河北郑州(在今河北任丘北,非河南郑州)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。永乐二年(1404年)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,因此在南京御书“郑”字赐马三保郑姓,改名为和,任为内官监太监,官至四品,地位仅次于司礼监。宣德六年(1431年)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。多年的军中生活,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。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,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,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。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,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。在船队,他既是外交正吏,也是兵将首领,航海途中,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,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,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
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,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。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,熟悉远方异域、海外各国的情况,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进入麦加朝觐。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,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,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、乐善好施、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。1405年7月11日﹙明永乐三年﹚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、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,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,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、东非的友好关系。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,一直到1433年﹙明宣德8年﹚,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。

郑和来到南洋后,以强大的武装作后盾,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,要安分守己,不可以欺寡凌弱,同时铲平危害海上交通的海盗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,便遭遇到以陈祖义为主的一伙穷凶恶极的海盗。陈祖义本是广东人,洪武年间因杀人潜逃出国,跑到现在的南洋,召集一伙人训练武装船队,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,为非作歹,无恶不作。郑和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,但还是想以和平的方式争取陈祖义改邪归正,派人对陈祖义等人诏谕。陈祖义表面上显示出对祖国政府的恭顺态度,表示愿意受招,实际上却暗地里准备袭劫船队。但郑和还是识破了陈祖义的阴谋,沉着勇敢、从容自若地指挥全体探险队员奋力回击, 一举歼灭了这群出没无常的海盗5000多人,并且还活捉头领陈祖义,将其押解南京,斩首示众。

那些素来发动战争的国家,畏于郑和船队强大的军事实力,不得不停止了相互之间的战争。另一方面,郑和十分注意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问题,在他们中间传播伊斯兰教和佛教,来联络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。并赠送给他们中国珍稀瓷器、丝绸绢缎,金银珠宝、 铜铁器具、茶叶粮食等各类物资,带回象牙、胡椒、香料和药材等异域宝物。

郑和赢得了东南亚和西亚各地人民的拥护,他每到一处,都受到热烈的欢迎,郑和下西洋途经岛国时,那里的首领和人们夹道欢迎他,个个都高兴地合不拢嘴,喜不自胜,而郑和则笑容满面地行双手作揖礼,远处的船只和天空则是他们相见甚欢的背景,这真是一幅世界和平的绝佳写照。

郑和的和平外交十分成功的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他下西洋以来的30多年间,外国使团来华访问多达400多批次,每次访问的使团最少也有六七十人,最多达一千二百多人。他极大地促进东南亚、西亚和东非各国之间的交流、和平与繁荣。

本类推荐